您现在的位置是: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老鹰红豆有续集?这一次他们要拯救台中黑鸢

2022-07-21 19:16

做保育也能赚钱!全联的“老鹰红豆”就是最好示范,幕后推手“屏科大团队”透过创新商业模式,既保护了屏东老鹰,又帮红豆农带来两年内破亿营收的好成绩。为了保护台中的黑鸢族群,这次,他们推出“黑翅鸢米”! 

你去全联买东西时,有注意到“老鹰红豆”这个专区吗?

2015年11月,台湾上映了一部纪录片《老鹰想飞》,描述原生的老鹰“黑鸢”,因为田间农药和毒鼠药的滥用,误吃了死鼠或死鸟而被毒死。这些想飞却再也无法飞翔的老鹰,成为台湾天空最遗憾的生态悲剧。

这部片的起源,来自竭力追踪老鹰长达20年的“老鹰先生”、生物老师沈振中,以及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鸟类生态研究室的孙元勋教授及研究员林惠珊和洪孝宇。

他们自2011年起展开黑鸢研究保育计划,逐步揭露台湾自1980 年代以来,政府农业单位在全台推广以“投毒扑杀”来防治鸟害和鼠害,却导致生态浩劫的真相。

“老鹰红豆”创新商模 打造保育、农友、通路最成功三赢模式

这部记录整个研究过程的纪录片,当年引发全台关注,不只创下破千万票房,鸿海创办人郭台铭更赞助全台国中小每个班级一片影片光盘,要让保育观念在全台扎根。

最重要的,屏东神农奖得主林清源决定转种30公顷的“无毒红豆示范区”,推广机械播种降低鸟害,播种期不须毒鸟、采收时不用落叶剂,生产符合产销履历规范的红豆。

全联则主动出面认购,2016年起以“老鹰红豆”专区呈现,推出包括铜锣烧、红豆汤等各式美食。

“老鹰红豆”这项产品,至今一年就帮农友创下破亿营收,在全联更是广受欢迎,2019年已有超过100位农民加入老鹰红豆契作,面积达220公顷,成为结合“在地生态保育”“农友稳定收入”“通路品牌推广”三赢的经典成功案例。

老鹰红豆的成功,让林惠珊和洪孝宇发现,原来环保与经济确实可以不冲突,“那我们就想,还有哪里的老鹰也受到老鼠药和农药毒害?又怎么把友善老鹰方式种植出来的农产,变成可以让农民获利的产品?”

这一次,他们利用原本就在台中农田上空遨翔的黑翅鸢,化身为“老鹰的保护者”。

图/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鸟类生态研究室研究员林惠珊(右)和洪孝宇(左)。

找黑翅鸢来“巡田”防鼠害,台中“黑翅鸢米”再创商业成功

林惠珊解释,在稻田里,农民为防鼠害,大量用老鼠药灭鼠,间接造成当地老鹰因为误吃死鼠,而被毒害甚至消失。

林惠珊和洪孝宇开始想,怎么透过生物防治的方式,来让农民减少使用毒鼠药呢?最后,他们想到一记妙招,就是针对不同猛禽的补食习性,把当地专吃活鼠、族群丰富的“黑翅鸢”引进田里,帮忙巡田、驱鼠,化身为“老鹰的守护者”。

“我们思考,如果黑翅鸢能够定时、定点停留在农田上方,帮忙顾田,一旦老鼠不敢再到田里,那农民就会减少甚至不用毒鼠药,这样,老鹰就不会因为误吃毒死鼠而中毒了!”林惠珊和洪孝宇解释这套“把黑翅鸢变成老鹰守护者”的生态农法计划。

如此一来,不仅既能以“生物防治法”抑制鼠害,一面还能帮米创造“有意义的故事”,提升市场竞争力,“当农民一面保护老鹰,一面还能创造产品更高价值,自然就会更主动愿意来保护老鹰了!”

专攻猛禽习性的洪孝宇,开始研究如何把原本在山林间的黑翅鸢,吸引到平地的稻田里。

2017年,林惠珊和洪孝宇带领团队,开始测试在空旷田区设立竹竿和木头做的“栖架”,让田里长出一棵棵像树一样可供老鹰停歇、监视田地动静的落脚处,来吸引以鼠类为主食的当地黑翅鸢飞来停栖,借此降低鼠害。

洪孝宇说,“在田里架栖架”看起来很简单,但栖架要架多高、密度怎么布局,其实都必须先详细调查黑翅鸢的习性才能掌握,否则架得过低,黑翅鸢不来、架得过高又会降低威吓与捕鼠的效果,“把过往学术上的猛禽研究,用到实务上,这也是大学最能贡献的地方。”

2018年起,两人在全台各地进行示范推广,从北到南,甚至金门设置超过50座栖架,并在栖架上装置动态摄像机和感应器,观察到底有没有猛禽愿意飞到栖架停歇。

等候几个礼拜后,终于等到第一只黑翅鸢飞来,“看到黑翅鸢的影片,都快流下泪,果然,我们做得到!”

有了初步成果,林惠珊和洪孝宇,锁定对于“老鹰防鼠”最积极的雾峰农会合作,推出新的友善农作品牌“黑翅鸢米”。一年内,耕作面积上冲50公顷,年营业额迄今破亿,成为继“老鹰红豆”后,第二个成功的三赢品牌范例。

寻找共同利益交集点,把农民变主动冲保育的好伙伴

“透过理解与沟通,不要把对方当敌人,而是把农友变成伙伴,让他们信任你、也信任农会、邻居,才能成功推动,”林惠珊与洪孝宇点出这套模式的成功关键。

老鹰红豆的起源,其实是2013年时,林惠珊和洪孝宇发现原本研究所追踪的老鹰,死在屏东的红豆田中,意外发现台湾农地过去农药和毒鼠药使用可能过当的问题。

洪孝宇表示,农药和鼠药也要花钱买,农民这么做一定有理由,过往连政府也这样教农民,但原本做法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新模式,做到环保与经济双赢,“怎么带领他们转换观念和习惯,才能让保育长期有效地推动。”

一开始,屏科大团队先和雾峰农会的长官沟通,先让他们理解,黑翅鸢可以代替农药,帮他们防治鼠害。“那时候,我们到村落的土地庙前,和当地农民宣导什么是‘生态防治法’,怎么吸引老鹰来帮忙顾田,”林惠珊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台中度过。

刚开始,仅少数农民支持响应,多数人还是习惯“喷药、杀鼠、就有产量”模式,但经过不断教育,示范田地内开始出现黑翅鸢,更重要是,农会推出的“黑翅鸢米”大热销,农民也发现田间的鼠害确实变少了,让农民开始相信“这真的有效耶!”

于是农友愈来愈热心,甚至主动当小老师,到邻近村庄号召当地人,用最道地的台语,直接教其他村怎么绑栖架、吸引黑翅鸢飞来,甚至变成群体压力,有人坚持喷药,还会被已经决定要走友善农法的邻居照三餐念,“你不要喷药来污染我的田地啦!一起来啦!”

“走过这一遭,我们发现,以前作环保都强调公益、良心,但‘赚不赚得到钱’才是关键,”林惠珊和洪孝宇笑说,环保与经济并不互斥,透过创造商业模式,打造正向循环,自然能吸引更多人主动抢著做。

这也是为何,屏科大团队不止做保育研究,更链接农会、通路,从“品牌打造”“通路推广”去思考猛禽保育,找出双赢、三赢的商业模式。

继红豆、稻米之后,下一个保育目标?“敬请期待!”屏科大正在筹备中。

本文由:爱游戏app官网下载 提供

文章评论

    共有条评论来说两句吧...

    用户名:

    验证码:

本栏推荐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